中国文化博大精深,源远流长,酒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自然也不例外。迄今为止,酒文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,无数文人墨客对酒当歌,借酒抒情,创作了很多诗词歌赋,成为千古名句,流传至今。
据史书记载,中国白酒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,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-公元前771年之间。当时,白酒还不是以“白酒”之名存在的,而是用“醴”来称呼的。醴,是一种酒的形态,用高粱、小麦、黍米等杂粮为原料,通过发酵工艺制成。当时,白酒主要用于祭祀和享用,是一种高雅的美食。
关于酒的起源众说纷纭、说法不一。根据近代考古发现,中国人酿酒可能早于文字发明,所以其起源难以考究。但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有四种说法,分别是猿猴造酒说、太古黄帝造酒说、仪狄造酒说、杜康造酒说。
一、猿猴酿酒说
《紫桃轩杂缀·蓬栊夜话》中曾记载:“黄山多猿猱,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,酝酿成酒”。意思就是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,收贮大量水果于“石洼中”,堆积的水果受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,石洼中就会有类似“果酒“的液体析出,这就成为猿猴造出的“猿酒”。后来猿猴造酒逐渐被人类发现并完善,最终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酒。
二、黄帝造酒说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汤液醪醴论》,曾记载了一段黄帝与岐伯的对话。古人酿酒、饮酒的文化源于何时?“黄帝问曰:为五谷汤液或醪醴如何?岐伯对曰:必配以稻米或五谷,炊之谷薪。谷米者完,谷薪者坚。黄帝发明了“酒泉之法”,黄帝命歧伯备齐五种以上优质熟谷,进行蒸煮,再经发酵酿造,并以陶器自然放置。多日后,黄帝令侍者抱着陶壶上来,黄帝用小樽啜饮了一口,只觉入口清冽,甘甜若醴,神清气爽。黄帝望着樽中色泽与水无异的酒说道:“此物,甘美可口,玉液琼浆,天功造物,神妙之水,即可当药用之,亦可当醪醴饮之”。
此法传入民间,百姓自酿常饮, 强身健体。后来为了纪念黄帝的伟大发明,便将蒸煮发酵出来的五谷汤液命名为“轩辕酒”。
三、杜康造酒说
“杜康造酒”是大众最为赞同的说法,有传说称:杜康常把吃不完的剩饭倒在桑树洞中,日久树洞中便散发出一股浓郁的芬芳香味来,杜康由此受到启发,根据此原理酿出了酒。西晋江统在《酒诰》就此写道:“酒之所兴,肇自上皇;或云仪狄,一日杜康。有饭不委之空桑,积郁成味,久蓄气芳,本出于此,不由奇方。”
这种说法除了一些文人这样说以外,在民间特别流行,自曹操的乐府诗《短歌行》中提到“何以解优,惟有杜康”后,杜康也因曹操之势被更多的大众所熟知,大众也更加赞同“杜康造酒”的说法了。
四、仪狄造酒说
相传,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。公元前2世纪,史书《吕氏春秋》云:“仪狄作酒”。夏禹的女儿令仪狄监造酿酒,仪狄经过努力,酿出味道很好的酒,献给夏禹品尝。
夏禹喝了之后,觉得的确很好。可是夏禹又认为喝酒误事,后世一定会有因为饮酒无度而误国的君王,从此疏远了他。
这段记载流传于世,人们对夏禹倍加尊崇,推他为廉洁开明的君主,因为“禹恶旨酒”,而仪狄则被刻画成专门谄媚进奉的小人。
总的来说,无论是猿猴说、仪狄说、黄帝说还是杜康说都未曾将酒是源自何处的谜底揭开,这无疑是一件遗憾的事情,但庆幸的是这些传说不仅给探寻者定位了方向去挖掘未知,同时丰富了中国酒文化的历史。
酒是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于文人墨客而言,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;于友人离别而言,酒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愁绪;于皇家贵族而言,酒是按锦瑟佳人劝酒的奢侈;于守卫国土的将士而言,酒是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情。